逆反射技術在交通安全領域的應用
添加時間:2015-05-18 閱讀次數:1896
自1937年問世以來,交通標志的逆反射技術到現在已經演進了70年,為交通行業特別是在道路交通安全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說起逆反射技術,就不能不提它的載體——反光材料,在1935年,美國第一版《統一交通控制設施手冊》里,第一次提到了為了夜間行車的安全,交通標志應該使用“反光材料”制作。1937年,人類歷史上第一塊用于交通標志表面的反光材料問世。
最初的反光材料被稱為“工程級”,這種反光材料將具有特殊金屬鍍層的玻璃微珠形成的反射單元與高分子材料相結合,使得射進來的光能夠按原方向反射回去。
到上個世紀70年代,道路交通技術的綜合發展,變化日新月異。而這些變化對交通安全,具體說就是對駕駛員的安全視距,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客觀上要求交通標志的提示距離,能夠適應更高的車速,更寬的路面,更復雜的環境,能夠讓駕駛員在有效距離內,視認清晰并完成判斷和采取必要措施。這時,逆反射技術也完成了它的第一次“跳躍”——“高強級”反光材料問世,這種材料和“古老”的工程級反光材料一樣,同樣使用玻璃微珠作為主要反光單元的反光膜,但它通過更加精細的制作工藝和結構,足足實現了近4倍于“工程級”反光材料的亮度值,這相當于一下將當時的交通標志的視認距離,提高了2到4倍。它的問世,大幅度地滿足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交通安全需要。
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新一輪的工業技術革命和經濟發展,使道路交通條件,又有了巨大的飛躍,公眾的出行需求、車輛制造技術的變化、城市干擾光源的增加等都要求交通標志在更近的距離、更大的角度上,有更好的反光亮度。于是,逆反射技術完成了它的“第二跳”——“鉆石級”反光材料被研制出來!般@石級”反光材料的逆反射技術可謂是革命性的,它一改傳統的玻璃微珠反射原理,轉而依靠微棱鏡技術,全面提升了反射效率,并經過不斷的演進,從只注重遠距離發現功能的第一代鉆石級材料(發現距離高達約1000米),到更加關注近距離視認亮度的第二代鉆石級反光材料(大觀察角和入射角反射值高),最終在2005年,逆反光技術精彩地完成了它的“第三跳”——第三代“鉆石級”反光材料,其全棱鏡技術既實現了遠距離發現功能、又注重了近距離視認亮度,很好地應對了近10年出現的對交通安全設施保護能力的新要求。
交通標志除能指路之外,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安全提示。而逆反光技術決定提示效果的強弱。
進入了20世紀90年代后,全球范圍內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勢已經非常嚴峻,各國也開始尋找提高交通安全性能的對策。研究顯示,交通標志技術是成本最低,但效果最明顯的一種手段。1996年,美國政府交通部在國會的交通國情報告中,總結了過去20年里20項交通安全改進措施的投資回報比率,其中交通標志的投資回報比率,是1∶22.4,也就是說每投資1美元在交通標志上,可以減少22.4美元的交通事故損失。
2006年,美國交通安全服務協會出版了一套《低成本改造當地公路安全》的手冊,提出了16項低成本改造交通安全的手段,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通過使用交通標志技術,降低車速、提示危險、改善安全視距等手段,來減少交通事故的實驗研究報告。其中有一個發生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案例。當地門多淄諾縣交通部門通過對轄區內11000個交通標志中的[1] 2400個進行反光材料升級和調整,使本轄區內的交通事故,在1992到1998年的6年間,下降了42%,2000年后,該轄區的交通標志,陸續開始繼續升級到了“鉆石級”反光材料。這個整改方案,后來被美國交通部聯邦公路管理署高度贊揚,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北京八達嶺高速“潭峪溝”隧道以前是有名的事故多發地,事故原因大部分是超速,為此,科研人員在2007年4月開始為其進行減速設計,在隧道附近安裝了帶有熒光黃綠“鉆石級”提示標志的車速反饋儀,之后的1個月里,超速車輛比率減少了12%,嚴重超速現象從安裝第一天的24%減到了一個月后的“零”。